9 种留置针并发症处理,看过的护士都收藏了

点击数:9972017-10-19 09:47:22 来源: 上海美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不管是外周静脉留置针还是 CVC、PICC、输液港,留置期间都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因此,对各种血管通路装置的选择、维护及各种并发症的认识、预防及处理就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整理了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期间常见 9 种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静脉炎


静脉炎是由物理、化学及感染等因素对血管内壁的刺激而导致血管壁的炎症表现,常表现为局部的红、肿、热、痛、紧绷及胀感,沿着注射部位的血管会产生条索状的红线,触诊时有发热、发硬的感觉。


原因:与导管针的材质、长度和管径大小有关,此外,操作人员的技术不佳、不适当的穿刺部位、导管留置时间过长、固定方法不当、输入液体的酸碱度太强或由于药物不相容而造成沉淀、病人血管条件差等因素有关。



预防:


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 选择粗直、弹性好的静脉,选择套管柔软的留置针,避免在靠近神经、关节部位处穿刺,尽量不用下肢静脉。位置便于固定,力争一次穿刺成功。


3. 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4. 留置期间指导患者不宜过度活动穿刺侧肢体。


5. 每次输液前后,均应观察穿刺部位和静脉走行有无红、肿,询问病人有无疼痛与不适。


处理:


1. 立即拔管,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回流缓解症状。


2. 局部外用药物,如喜辽妥软膏、硝酸甘油贴、山莨菪碱等外涂以及硫酸镁或土豆片湿敷。


3. 新型敷料如水胶体透明贴等也有较好的效果。



二、渗出和外渗


药物渗出是指静脉输液过程中,非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药物外渗是指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原因:针头脱出与持续滴注导致的血管通透性增高是发生外渗的原因。局部机械性压迫、酸碱平衡失调及药物的直接作用是导致药液外渗后组织坏死的原因。



预防:


1. 熟练的穿刺技术、认真负责的责任心是避免药物外渗的基础。


2. 妥善固定导管,输液期间加强巡视,告知病人有不适及时报告。


3. 避免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


4. 对于高危药物,应直接选择弹性好、管径大、血流好的血管进行穿刺,并适当稀释药物,静脉化疗药物输注前后都应先滴注适量的生理盐水。


5. 对于需要长期输注的病人,提倡使用 CVC/PICC/输液港等,尤其是化疗药物。


处理:


1. 发生外渗后停止在原部位静脉滴注,抬高肢体,针对不同的药物进行局部外敷和局部拮抗封闭疗法。


2. 一般冷敷适用于化疗药物(奥沙利铂及长春新碱等除外)及一些非缩血管性药物所致的渗漏;热敷适用于血管收缩剂所致的渗漏。


3. 湿敷药物常选用山莨菪碱,适用于高渗液、阳离子溶液及血管收缩剂引起的渗漏;氢化考的松冷盐水局部湿敷适用于化疗药物引起的渗漏;硫酸镁一般只用于血管通透性高引起的外渗。


4. 局部拮抗封闭的常用药物有 0.25%~1% 的奴夫卡因、1% 普鲁卡因加氢化考的松、维生素 C 等。



三、穿刺点感染


注射部位出现疼痛、肿胀、发热等表现,穿刺点有脓性分泌物,体温上升等。


原因:无菌技术操作不当;所使用的物品遭到污染;出汗、渗血、渗液等未及时更换敷贴。



预防及处理:


1. 严格执行手卫生及无菌技术。


2. 固定适当,敷贴有卷边、松动、潮湿等及时更换。


3. 发生感染时,局部先涂消毒剂,等候 2 min 后再拔针,并用无菌敷贴按压。必要时收集渗出液送检。遵医嘱用药及对症处理。


四、皮下血肿


注射部位周围皮肤颜色改变,呈青色,局部可有肿胀。


原因:操作手法不熟练,针头穿过血管壁,拔针后按压方法不正确,导致血液外漏。尤其是老年人、血管脆性大、过度消瘦以及凝血功能障碍或使用抗凝剂的病人。



预防及处理:


1.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巧、稳、准。


2. 如一侧穿刺不成功,可改为对侧穿刺,禁止在原穿刺点反复穿刺。


3. 拔针后在注射部位加压,按压时间至少 3~5 min。


4. 小血肿无需特殊处理;大血肿早期可冷敷,48 h 后再用热敷促进淤血吸收。


五、血栓性静脉炎


沿着静脉走向的疼痛、压痛,可能有注射部位周围皮肤颜色的改变、注射部位药物渗漏等。


原因:输注刺激性的药物和溶液;针头斜面损伤静脉。



预防及处理:


1. 避免重复多次的穿刺致损伤静脉;尽可能首选上肢粗静脉,并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在下肢静脉进行穿刺;根据药物说明书对药物进行稀释等。


2. 卧床休息,抬高肢体,患肢抬高略超过心脏水平。根据临床状况和医嘱用药,加强静脉血管的保护,急性期患者需使用扩血管、抗凝及溶栓药物,发热患者需输注抗生素。


六、导管堵塞


输液时滴速减慢或不滴。


原因:注射部位选择不当致导管弯曲、折叠;输液微粒堵塞导管;输液结束回血未及时处理,等。



预防及处理:


1. 选择粗直的血管,避免在曲肘、关节部位以免导管弯曲。


2. 注意无菌操作,正确抽吸药液,避免微粒污染。输液终端滤器是解决微粒危害的理想措施。


3. 选择合适的封管液浓度及用量,正确的冲封管。采取正压封管,即边推注封管液边夹紧留置针塑料管上的夹子,夹子尽量夹在塑料管的近心端。


4. 输液期间加强巡视,避免回血堵管。


5. 发生堵管的时候,切记不能用注射器推液,正确的方法是可以将肝素帽或正压接头拧下回抽,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内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七、胶布灼伤


局部发红,贴胶带的部位有烧灼感或痒感,当撕除胶布时有皮肤的损伤。


原因:对胶布过敏;贴了太多的胶布或张力黏贴胶布。



预防及处理:


1. 避免使用过多胶布;避免张力性粘贴胶布;涂上皮肤保护剂;更换胶布品种,选择低致敏胶带。


2. 在患部涂上无菌药膏促进皮肤损伤愈合。


八、导管脱出


原因:固定不规范。



预防及处理:


1. 妥善固定导管,延长管应 U 形或 S 型固定,以利于导管受外力牵拉时有一定的余地。


2. 在更换敷料时应向心揭开敷料


3. 加强宣教,指导患者置管侧肢体勿负重或过度活动。


4. 神志不清者,加约束带约束另一上肢,以免把针头拔出。


5. 如已滑脱,局部按压至不出血。


九、神经损伤


肢体出现麻木、刺痛感,相应关节功能受限,或穿刺血管时病人感到剧痛,难以忍受,过后出现神经支配相应部位的麻木、无力、功能障碍等外周神经损伤的症状。


原因:穿刺针刺伤神经;约束带或绷带太紧;使用固定板时未加衬垫等。


预防及处理:


1. 使用固定板时需适当地加衬垫,并适当固定,避免浅表神经受压。


2. 熟悉手部神经与血管的解剖结构与走向,进针的深度应根据病人体型胖瘦及血管显露情况而定,尽可能一次成功;当病人出现剧痛时,更换穿刺部位,避免损伤外周神经。


3. 发生神经损伤后,通知医师,患肢不宜过多活动,可用理疗、红外线、超短波照射,也可给予维生素 B12、维生素 B1 肌内注射等。


知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