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并发症这么多,如何轻松应对?
点击数:6712018-10-22 11:05:53 来源: 上海美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导语:静脉留置针,减轻了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在临床上深受医患欢迎。但在留置针使用过程中也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皮下血肿
原因:操作技术不熟练、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或针管固定不牢等因素而导致留置针穿破血管壁形成皮下血肿。
护理对策:护理人员要有过硬的技术操作能力,熟练掌握静脉留置针的操作规程及技巧,穿刺时动作要轻稳、准确,合理选择穿刺部位及留置针,提高穿刺成功率,才能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液体外渗和渗出
原因:进针角度、病人配合度及固定效果等因素均与液体渗透形成有关。病人情绪焦躁不安易动、静脉留置针套管未进入血管管腔内、套管与管壁接触面积过多均可引发液体外渗和渗出。
护理对策:合理安排输液,先输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在输完之后用生理盐水冲管,并缩短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3d。发现液体渗漏时,立即停止输液,更换部位和留置针重新穿刺。同时,嘱咐患者抬高患肢并制动,以减轻水肿。根据渗漏的范围、程度、药物种类,选择不同处理方法,临床常用冷敷、热敷、药物外敷、局部封闭及物理治疗等方法。
导管堵塞
原因:输液速度、药物浓度、类型、剂量、封管效果及使用时间等多种因素均可引发导管阻塞。病人自身的凝血系统异常、咳嗽、静脉压升高及血液回流凝固等多种因素均可引发导管堵塞。
护理对策:当发生液体流动不畅时应及时向输液管内注入封管液,注入封管液时应先回抽,若无凝血块出现再推入封管液。输液完毕后及时进行导管冲洗,将导管管壁内残留药物溶液或营养液冲入血管内,再用封管液封管。若考虑为静脉痉挛,可热敷局部。处理无效时,拔出导管,选择其他部位穿刺。每次输液结束时要彻底冲洗管道,用生理盐水不少于5ml,将残余药液全部冲入血管内再封管。
导管脱落
原因:穿刺部位邻近关节、固定方法、肢体运动及外力作用等可导致导管脱落。导管脱落还受季节性影响,夏季皮肤分泌物增加,长期使用医用胶带固定,可出现皮肤发痒,无意识抓挠碰触导管,可导致导管脱落。冬季人体皮肤偏于干燥,胶带不易黏附在皮肤表面,也可导致导管发生脱落。
护理对策:静脉留置针导管固定要控制医用胶带松紧程度,尽量减少胶带松弛引发导管脱落; 固定过程中避免发生留置针套管弯曲或折叠,尽量选取远离关节部位作为穿刺点。医用胶带保持无张力状态,且静脉留置针延长管固定呈S形,以防导管受肢体运动或外力牵拉导致延长管移动。为病人更换穿刺部位敷料时动作轻柔,且按照由外向内的方向依次揭开敷料。嘱病人活动时尽量不要触碰静脉留置针穿刺部位。
原因:年龄大、反复穿刺、合并糖尿病、穿刺部位下肢、使用时间过长,病人并发静脉炎几率显著增加。药物输液速度及pH值对静脉炎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护理对策:自高浓度向低浓度、强刺激性向弱刺激性输入药物,且输入高浓度药物时适当减慢输液速度,连续输入2种或2种以上药物时换药间隔可采用输注生理盐水,以预防或降低静脉炎的形成。
选取适当的静脉留置针穿刺血管,血管选取以韧性好、血管粗直、血液循环良好且无静脉瓣为宜,尽量避免选取邻近关节部位作为穿刺点,以便更好地进行静脉留置针固定。穿刺及固定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熟练,避免反复穿刺操作,尽量避免下肢静脉留置。
静脉血栓
原因:病人血细胞计数中白细胞计数降低,可促使导管表面形成一层纤维蛋白膜,导致血栓形成。穿刺完成后病人进行不当的肢体运动,会导致静脉血管内皮受到损伤,病人并发血栓可能性明显增加。
护理对策:对重症长期卧床治疗的病人,静脉留置针穿刺部位不宜选取下肢远端,且静脉留置针使用时间不宜过长。穿刺过程中尽量减轻反复穿刺对血管管壁造成的机械性创伤,并且避免在相同部位反复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操作。特殊情况下选取下肢远端行静脉留置针时,可调整下肢到适当角度,以减小药物刺激性对下肢血管的不良影响。
神经损伤(INS)
原因:患者的药物清单中有全身性抗凝剂,使用适当的方法控制出血,以降低血肿的风险,因为血肿产生的压迫会导致神经损伤。
护理对策:患者主诉感觉异常,或患者行为或要求指示严重疼痛,停止置入并拔出套管针。
套管针留置期间患者异常疼痛,拔出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