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南解读:输液前评估、留置针选择及并发症预防
点击数:8382017-07-25 10:31:27 来源: 上海美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实现安全输液尤其是儿童安全输液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课题。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于 2016 年 5 月正式发布了新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
我们就儿科相关的标准进行梳理,以供临床静脉治疗护理工作者借鉴。
1、书名调整:输液不再是护士的专属
2016 版 INS《输液护理实践标准》更名为《输液治疗实践标准》。
输液治疗实践标准
标准指出,静脉输液治疗并不仅仅是护理人员的工作和责任,而是参与到治疗实践中的每个临床医务人员的责任,包括医生、药剂师、治疗师等。只有医疗、护理人员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安全、有效、适当的输液治疗。
因此,静脉治疗将不再属于护理人员的专属,而是属于整个静疗团队。
2、专科群体:需要特殊关注
新版标准首次将新生儿、儿童、孕妇和老年患者独立为专科患者群体,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可以配合的和适龄的护理,同时要求对专科患者群体实施治疗实践时考虑并评价社会心理学和社会经济学因素。
3、静脉治疗:360°输液安全流程
对于儿科静脉输液需要 360°输液安全流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输液前评估
输液前评估,包括
· 治疗方案评估
· 患儿状况评估
· 执行穿刺者评估
· 穿刺部位的评估
穿刺部位的评估需要考虑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弹性和能见度,对于穿刺困难的患儿,可以采用血管可视化设备辅助穿刺。遇到困难时,不再是我们护理人员单枪独斗,而是 IV Team 所有成员共同努力去解决。
在制定静脉治疗计划时应考虑外周静脉的保护,选择满足全程治疗的静脉输液工具;儿童患者穿刺部位要避免失败率较高的肘前区域;对于婴幼儿还可考虑头皮的静脉,但是发疱剂是禁止注射的;如果尚未学会走路,也可用脚部的静脉;避免手或手指,或吮吸的拇指/手指。
关于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也一直是令大家困惑的问题:
是留置 72-96 小时,还是没有时间限制?到底留置多长时间更为合适?
其实留置时间一定是基于评估、评估、再评估,也就是一个综合评价的过程。
2.输液工具的选择
如何合理选择输液工具的类型?选择 PICC、CVC、Port,还是外周静脉导管?
标准建议根据治疗时间选择外周静脉导管长度,少于 6 天建议使用外周静脉短导管,治疗时间为 1~4 周,建议使用中等长度导管。
在选择穿刺导管时需要考虑导管软化功能以减少对于血管内壁的刺激;新生儿及儿童应考虑使用 22~24 G 的导管;在导管置入时,强调每名工作者用短导管进行外周静脉穿刺时,尝试次数不超过 2 次,限制总次数不超过 4 次,在遇到困难时要充分发挥整个团队的作用。
在选择输液工具时,还要考虑输液工具对于患儿和医护人员的双重安全,建议使用防针刺伤型密闭式的静脉输液工具,减少医护人员发生血液暴露及针刺伤的风险。除此之外,还要关注输液装置材质的安全问题,考虑 DEHP 对于婴幼儿患者的影响。
护理人员要养成阅读药物说明书的习惯,看一下药物对输液材质是否有特殊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作人员和患儿的安全,从而规避医疗风险。
360°安全的输液流程同时也需要 360°安全的输液工具,这点也是儿科专科从指南中对于输液工具的建议。
3.并发症管理
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到最后就是要落实到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并发症的预防管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 正确的固定。
固定好就可以防止脱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固定血管通路的方法应不影响对穿刺部位的评估以及不影响血液循环和药物治疗,特别是穿刺点的评估;不建议使用弹力绷带进行固定。
(2) 导管评估。
对新生儿和儿童的评估,每小时一次。肉眼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热痛,患儿的反应和主诉如何。
(3) 导管的维护。
冲封管、正压封管的手法都是导管维护时常规的要求。新标准特别强调冲封管要用单剂量系统,千万不能从大袋中去抽冲/封管液而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在导管评估时,要用 10 ml 管径的预冲产品(预冲式导管冲洗器)抽回血并冲管以确定导管的功能。
(4) 留置时间。
根据穿刺部位评估结果和/或并发症的症状和体征,临床上有指征时,需拔除外周静脉短导管和中等长度导管。
(5) 并发症早期评估和测量。
增加了两个内容,渗出/外渗和神经损伤。标准提到要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或定义,对各种类型的血管通路装置发生的渗出和外渗进行评估和记录。所选评分量表还应配合适当的干预措施使用,以管理工具中的各个等级。由于小儿与成人不一样,并发症主要是评估穿刺点肿胀范围(肿胀的百分比)以及皮肤温度与颜色的改变。
对于儿童患者,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于儿科静脉输液非常重要,对病人及家属进行静脉输液知识的相关宣教,对于儿童安全输液非常重要。
附:儿科外周静脉渗出评估工具